一级指标  | 
    二级指标  | 
    观测点及描述  | 
    分值  | 
   
   
    一、课程目标 (15分)  | 
    1-1  | 
    符合公司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、坚持立德树人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1-2  | 
    坚持知识、能力、素质有机融合,注意提升课程的高阶性,突出课程的创新性,增加课程的挑战度,契合员工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1-3  | 
   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,对应国家、行业、专业需求,符合培养规律,符合校情、学情,达成路径清晰,便于考核评价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二、课程内容 (20分)  | 
    2-1  | 
   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,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2-2  | 
    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,反映学科专业、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,聚焦新师范、新工科、新文科、新商科建设,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、产业技术与学科理念融合,跨专业能力融合、各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。  | 
    10分  | 
   
   
    2-3  | 
    保障教学资源的优质性与适用性,以提升员工综合能力为重点,重塑课程内容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三、教学设计 (15分)  | 
    3-1  | 
    体现员工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;教学目标符合员工“跳一跳才能够得着”的合理水平,知识、能力、思政目标三位一体,可观察、测量、达成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3-2  | 
    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或难度的选择符合员工“跳一跳才能够得着”的合理水平,紧跟时代和学科研究与技术应用前沿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3-3  | 
   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,注重强化员工的批判、质疑、探究、反思等意识和能力。注重强化员工学习动机,激活员工思维、提高教学效率、提升教学质量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四、教学实施 (15分)  | 
    4-1  | 
   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,恰当运用探究式、互动式、项目式、案例式、混合式等教学方式,打破传统课堂“满堂灌”和沉默状态,激发员工自主、合作、探究,培养员工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辩能力。  | 
    10分  | 
   
   
    4-2  | 
    员工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,安排员工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,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加强研究型、项目式学习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五、教学评价 (15分)  | 
    5-1  | 
    课程考核体现目标导向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;考核方式多元,丰富探究式、论文式、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,加强非标准化、综合性等评价,评价手段恰当必要,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5-2  | 
    将员工平时的在线讨论、在线测验、课堂表现、课后作业、专题小论文、案例分析等内容纳入平时成绩;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、口试、实验操作等形式,强化分析、评价、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考查;评价过程可回溯,诊断改进积极有效。  | 
    10分  | 
   
   
    六、教学成效 (20分)  | 
    6-1  | 
    学习效果提升,员工对课程的参与度、学习获得感、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6-2  | 
    改革迭代优化,有意识地收集数据,开展教学反思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。在多期混合式教学中进行迭代,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6-3  | 
    集团对探索应用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工具,开展线上线下课程改革、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有配套条件或机制支持。  | 
    5分  | 
   
   
    6-4  | 
   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。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、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、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,具有推广价值。  | 
    5分  |